《中醫詞典》解釋「池頭」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池頭

池頭為中醫針灸學中之經穴別名,首載於宋代《針灸資生經》,為手陽明大腸經之溫溜穴的異稱。此穴位於前臂外側,屬大腸經之郄穴,具有調理氣血、清熱解毒之效,臨床多用於治療頭面五官疾患及熱症。

定位與取穴

溫溜(池頭)位於前臂背面橈側,腕橫紋上5寸,當陽溪穴(腕背橫紋橈側端)與曲池穴(肘橫紋外側端)的連線上。取穴時,可先定陽溪與曲池,兩穴連線中點再向腕部偏移1寸處即為此穴。

經絡屬性與功能

  1. 郄穴特性:溫溜為大腸經之郄穴,郄穴主急症、痛症與出血症,故本穴擅長緩解急性疼痛、熱病及炎症,如咽喉腫痛、牙痛、腸鳴腹痛等。
  2. 氣血調節:大腸經多氣多血,溫溜能疏泄陽明鬱熱,促進氣血運行,對熱邪上攻所致頭痛、面腫有顯著效果。
  3. 解毒作用:古籍記載其可治「癰疽瘡瘍」,現代應用於皮膚癤腫、丹毒等熱毒病症。

主治範疇

  • 頭面疾患:頭痛、面癱、口舌生瘡、牙齦腫痛。
  • 腸胃症狀:腹痛、腹瀉、腸鳴。
  • 熱症與瘡瘍:發熱、咽喉炎、皮膚化膿性感染。
  • 其他:肩臂酸痛、腕關節活動不利。

配伍應用

  • 合谷曲池,增強清熱解表之效,治外感發熱。
  • 內庭下關,瀉胃火以緩解牙痛。
  • 血海委中,用於熱毒瘡瘍。

刺灸法

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脹感,可向上下擴散;艾灸溫和灸10~15分鐘,適用於寒性腹痛或虛寒證。

溫溜(池頭)作為陽明經重要腧穴,兼具郄穴與循經調治之雙重作用,體現中醫「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理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