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岐伯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岐伯灸

岐伯灸為中醫經外奇穴之一,首見於宋代《太平聖惠方》,其名源自古醫家岐伯,相傳為黃帝之師,於中醫理論奠基貢獻卓著。此穴主治膀胱氣機不暢,引發兩脅脹痛、臍下鳴響,甚或陰囊收縮入腹等症,屬下焦氣逆或寒凝肝脈之證候。

定位與取穴

據《太平聖惠方》記載,岐伯灸位於臍下六寸(即「曲骨穴」下方),再向兩旁各開一寸六分(一說一寸),共兩穴。後世文獻如《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稱此穴為「臍下六一」,《經外奇穴圖譜》則明確標註為「岐伯灸」。

主治與機理

此穴善調膀胱與肝經氣機,適用於:

  1. 膀胱氣滯:氣化失常,下焦水濕停聚,症見少腹脹滿、小便不利。
  2. 肝經寒凝:寒邪客於厥陰,導致少腹拘急、陰囊冷縮,或牽引兩脅作痛。
  3. 臍下鳴響:中焦氣機升降失司,水氣搏擊腸間所致。

針灸此穴可溫通下焦、疏肝理氣,配合艾灸尤能散寒止痛。古籍載明「各灸三七壯」,即每穴施灸21壯,以助陽氣通行。

理論淵源

岐伯灸之設,契合《內經》「病在下者取之下」的治療原則,並結合「俞募配穴」思想,透過局部取穴調節膀胱募穴(中極穴)周邊氣血。其定位鄰近任脈與足厥陰肝經交會之處,故能兼調二經之氣,化解下焦寒濕鬱滯。

此穴雖非常用腧穴,然臨床遇下焦氣逆或寒疝之急症時,可參古籍記載配伍關元、氣海等穴,以增強溫補下元之效。其命名不僅紀念岐伯,更隱含對古代醫家辨證思路的承襲,體現中醫「同病異治」的靈活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