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岐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岐骨
定義
岐骨為中醫解剖學名詞,泛指骨骼連接處形成夾角之部位,亦特指人體特定骨骼交接點。此概念源於古代醫家對骨骼結構的觀察,強調骨骼形態與經絡氣血運行之間的關聯。
具體部位
- 胸肋交會處
根據《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記載,岐骨特指左右第七肋軟骨與胸骨相接之處,即「兩鳧骨端相接之點」,其下方為鳩尾骨(劍突)。此處為胸廓重要結構,與心、胃等臟腑相鄰,針灸或推拿時常作為定位標誌。 - 泛指骨骼分叉處
《傷科匯纂》進一步擴展其義,凡骨骼分叉成角之部位皆可稱「岐骨」,如鎖骨與肩胛骨相接處、指(趾)骨間關節等。此定義體現中醫「取象比類」思維,以形態特徵統括功能相近之結構。
中醫理論中的意義
- 經絡氣血樞紐
岐骨多位於經脈轉折或交會處,如第七肋軟骨處鄰近任脈、足少陰腎經循行路線,氣血易於此滯留,故臨床可透過刺激此類部位調理相關經脈。 - 傷科診療依據
傳統傷科重視岐骨形態變化,若見錯位或腫痛,可推測氣血瘀阻或外力所傷,手法復位時常以岐骨為施力支點。
古籍考據
歷代醫籍對岐骨之描述略有差異,然核心皆圍繞「骨之會合」與「氣血通行」。《靈樞·骨度》雖未直接提及岐骨,但論及骨骼長度與內臟關係,間接支持岐骨作為體表內應點之理論。清代《醫宗金鑒》則明確將其納入正骨體系,強化其臨床實用性。
現代應用
現代中醫延續岐骨之解剖定位,於針灸選穴(如期門穴附近)、拔罐區域劃分時,仍參考此概念。惟需注意,岐骨非單一解剖學名詞,而為結合功能與形態的中醫特殊術語。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