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岐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岐黃探源:中醫學術的千年聖諦
一、名詞淵源
「岐黃」乃岐伯與黃帝的合稱,源自上古醫道傳承的經典傳說。相傳黃帝軒轅氏命臣子岐伯探究人體陰陽、經脈病理,創製經方,奠定中醫學理論根基。此說法首見於《黃帝內經》,該書以黃帝問、岐伯答的對話體裁,系統闡述藏象、經絡、病因病機等核心理論,故後世尊二人為醫道始祖,「岐黃」遂成中醫學的代稱。
二、經典文獻中的岐黃智慧
《黃帝內經》作為現存最古的中醫理論典籍,分《素問》《靈樞》兩部,其中岐伯之論佔核心地位。例如:
-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載岐伯「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之說,確立中醫辨證綱領。
- 《靈樞·經脈》 詳述十二經絡循行,岐伯提出「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的診療準則。
此類論述不僅建構「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更發展出「四診合參」「治未病」等獨特診治理念。
三、岐黃之術的學術內涵
- 藏象學說
岐伯於《素問·六節藏象論》中闡明五臟(肝心脾肺腎)與自然四時相應的生理功能,如「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奠定中醫臟腑理論基礎。 - 經絡體系
《靈樞》記載岐伯通過「內視」發現經脈網絡,提出「經氣」循環理論,後世據此發展針灸、推拿等外治法。 - 病因病機
岐伯首創「三因學說」(外感六淫、內傷七情、不內外因),《素問·舉痛論》更詳析「百病生於氣」的病理機制,影響後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辨證體系。
四、岐黃文化的深遠影響
- 醫家尊崇
歷代醫家皆以「岐黃傳人」自居,如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開篇即言「大醫習業,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承襲岐伯「上醫治國」的濟世精神。 - 學術流派
金元四大家之劉完素倡「火熱論」,其《素問玄機原病式》直承岐伯「病機十九條」;明代張景岳《類經》更系統註釋岐黃之言,形成「溫補學派」。 - 現代應用
當代中醫科研以岐黃理論為本,如針刺鎮痛機制研究援引《靈樞·九針十二原》「欲以微針通其經脈」之說,獲國際醫學界認可。
五、岐黃精神的當代詮釋
「岐黃再世」一詞不僅譽稱醫術精湛者,更隱含「守正創新」的深意。如清代徐大椿《醫學源流論》強調:「醫者必溯岐黃之真源,參以臨證實效」,體現中醫學術在繼承中發展的生命力。今日「岐黃」二字,已超越歷史人物範疇,成為貫通古今的中醫文化符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