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奇恆」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奇恆

概念溯源

「奇恆」一詞首見於《黃帝內經》,其義有二:

一、異常與常態之辨

《素問·疏五過論》指出:「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恆,從容知之。」此處「奇恆」意指「異於平常」的生理病理現象。中醫診斷強調「以常衡變」,醫者需通曉常態(恆)與變異(奇)的辨證關係,方能從容判斷病機。

二、古醫經專名

《素問·病能論》明確載有:「奇恆者,言奇病也。所謂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時死也;恆者,得以四時死也。」此處「奇恆」為古代醫籍名稱,專門論述「奇病」與「恆病」的區別:

  • 奇病:指不循四時五行規律、病情險惡的異常病證,其預後不受季節影響
  • 恆病:指符合四時氣候變化的常規病證,其發展與季節密切相關

理論內涵

1. 奇恆之腑

《內經》將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子宮)歸為「奇恆之腑」,其特點為:

  • 形態似腑:多為中空器官
  • 功能類臟:主藏精氣而不傳化水穀
  • 異於常腑:不與五臟表裡配屬,亦不參與傳化之官的運作體系

2. 奇病辨治

「奇病」的診治要點包括:

  • 病機特殊:如《靈樞》所述「逆氣不得從其道」的異常氣機變化
  • 脈證不符:出現「陽證見陰脈」或「陰病現陽脈」等矛盾現象
  • 治則靈活:需突破「正治反治」常規,如《傷寒論》對「除中證」的特殊處理

臨床意義

1. 診斷層面

「奇恆」思維體現於:

  • 脈診:察「獨處藏奸」之異常脈象
  • 望診:辨「真臟色現」之危候徵兆
  • 問診:究「違反四時」之發病規律

2. 治療層面

歷代醫家發展出相應治法:

  • 通因通用:如用攻下法治療「熱結旁流」的假性腹瀉
  • 塞因塞用:以補法治療「至虛有盛候」的假實證
  • 異病同治:針對不同疾病中相同的「奇恆」病機施治

學術發展

隋唐時期《諸病源候論》擴充「奇病」範疇,將「屍注」、「鬼疰」等傳染病歸入;明清溫病學派則提出「伏邪」理論,進一步闡釋「奇病」的潛伏與發作規律。現代中醫研究認為,「奇恆」概念實質包含對「非典型病理過程」的認知體系,與西醫「個體差異性」理論有相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