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奇恆痢」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奇恆痢

病名:奇恆痢為痢疾之一種特殊證型,臨床表現以下痢症狀不顯著,卻伴隨神昏譵語、咽乾喉塞、氣逆喘促等危重證候。此病名首見於清代醫家陳修園所著《醫學實在易》卷三,屬中醫急症範疇。

病因病機
奇恆痢之成因,主要由於陽熱邪氣壅盛,上攻心肺,導致九竅閉塞不通。陽氣不得宣發,反而旁溢下迫,侵襲腸腑,使氣機逆亂。此證雖以下痢為名,實則病機關鍵在於「陽邪上亢,陰液耗傷」,呈現上盛下虛、熱毒內閉之象。

臨床表現

  1. 主症:痢下不甚劇烈,或僅見黏液便,但伴有高熱、神志昏蒙、譫語躁擾。
  2. 上焦證候:咽喉乾燥窒塞,呼吸急促,甚則氣逆喘咳,面赤唇焦。
  3. 竅閉徵象:目赤、耳鳴、鼻乾,或見小便短赤澀痛,反映熱邪壅滯九竅。

治法與方藥
此證屬「大實有羸狀」之候,當急瀉陽明腑實以救陰液,宜用大承氣湯(大黃、厚朴、枳實、芒硝)峻下熱結,使邪熱從腸腑而出。若熱毒深重,可配合黃連解毒湯清熱解毒;若兼陰傷,可佐以增液湯(玄參、麥冬、生地)顧護津液。

鑑別診斷

  • 與一般痢疾之異:普通痢疾以下痢赤白、裏急後重為主,而奇恆痢以神昏、上焦熱象為標誌。
  • 與暑溫閉竅之別:暑溫多發於夏季,有明顯時令性,且熱陷心包證見抽搐、角弓反張,與奇恆痢之腸腑熱結上攻有別。

理論依據
此證符合《內經》「奇恆之病」特徵,即「病變異常,非六氣常規」。清代溫病學派亦指出,熱邪可「逆傳心包」或「下迫大腸」,形成上下交病之局,故治療需通腑泄熱以截斷病勢。

附註:奇恆痢屬急重證,古籍強調「通因通用」,不可因下痢而妄用固澀,反致閉門留寇。相關論述可參見《痢疾匯參》《溫病條辨》等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