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奇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奇輸詳解

概念溯源

奇輸乃中醫針灸學中一重要概念,其內涵隨時代演變而有所擴展。最早見載於《靈樞·刺節真邪》篇,原文記載:「徹衣者,盡刺諸陽之奇輸也。」又云:「盡刺諸陽之奇輸,未有常處也。」此處「奇輸」所指,歷代醫家註解不一,形成多重解讀。

歷代註解分歧

楊上善註解

隋唐時期醫家楊上善於《黃帝內經太素》中註解:「諸陽奇輸,謂五十九刺。」此說將奇輸與《靈樞·熱病》篇所載治療熱病的五十九個穴位相聯繫。該五十九穴分布於頭部、四肢及軀幹各陽經,主治各種熱性病症。

張志聰註解

清代醫家張志聰於《黃帝內經靈樞集註》中提出不同見解:「奇輸者,六腑之別絡也。」此說將奇輸與六腑的別絡相聯繫,認為其指六腑經脈在體表特殊聯絡部位,具有調節六腑功能的特殊作用。

後世發展

經外奇穴體系

明代張景岳於《類經圖翼》中專設《奇俞類集》篇章,系統整理經外奇穴。此處「奇輸」概念已擴展為經絡系統外具有特殊治療效用的穴位,不屬傳統十四經穴範疇,但臨床療效確切。

現代理解

當代中醫理論對「奇輸」的理解更趨多元:

  1. 特殊反應點:機體病理狀態下在體表出現的特殊反應點
  2. 微針系統穴位:如耳穴、頭針穴等微針系統中的治療點
  3. 阿是穴:以壓痛點為標誌的無固定位置穴位

臨床特徵

奇輸具有以下特點:

  • 定位特殊性:多位於經絡循行線外,或為非傳統定穴位置
  • 反應靈敏性:病理狀態下多出現壓痛、色變等反應
  • 治療針對性:多對特定病症有顯著療效
  • 取穴靈活性:部分奇輸隨病症變化而位置不固定

理論基礎

奇輸的存在與中醫以下理論密切相關:

  1. 全息理論:局部反映整體,體表特定點與內臟器官相對應
  2. 氣街四海理論:經氣匯聚的特殊通路與部位
  3. 標本根結理論:經脈氣血輸注的特殊關係

應用範疇

奇輸在臨床主要應用於:

  • 急症處理:如十宣穴治昏厥,八邪穴治熱病
  • 痛症治療:如腰痛點治急性腰扭傷
  • 內科雜病:如四縫穴治小兒疳積
  • 特殊療法:如刺絡放血常用奇輸部位

奇輸理論的發展體現了中醫學實踐先於理論的特點,其臨床價值在於補充傳統經穴系統的不足,為針灸治療提供更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