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奇胎」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奇胎

奇胎為中醫學中描述胎兒發育異常之病名,屬胎孕病證範疇,首見於朱振聲《婦女病續集》。此症指胎兒形體、器官或功能之生成異於常態,呈現畸型或發育不全之狀態,與現代醫學所謂「先天性畸形」概念相近。中醫理論認為,奇胎之成因多與母體氣血失調、臟腑功能異常,或外邪內傷等因素相關。

病因病機

  1. 母體氣血失和
    中醫強調「母血養胎」,若孕婦氣血虛弱或運行不暢,胎失所養,易致發育異常。如《婦科心法》提及:「血氣乖違,胎形不充」,說明氣血失衡可影響胎元成形。
  2. 臟腑功能失調
    尤以肝腎為關鍵。肝主藏血,腎主生殖與先天之本,若肝鬱氣滯或腎精虧虛,胎元失於濡養與溫煦,可能導致奇胎。如《景岳全書》云:「腎氣不足,胎萎不長。」
  3. 外邪與情志因素
    孕中感受風寒暑濕等外邪,或七情過極(如憂思驚恐),均可能干擾胎孕。如《諸病源候論》指出:「妊娠遇風冷,則胎傷而畸。」
  4. 痰瘀阻滯胞絡
    痰濕、瘀血內停,阻滯沖任胞脈,妨礙胎兒正常發育,亦為奇胎之潛在病機。

辨證分型

中醫雖未明確區分奇胎之具體證型,然臨床可依病機歸納以下表現:

  • 氣血兩虛型:胎萎不長,形體瘦小,母體面色蒼白,舌淡脈細弱。
  • 肝腎虧損型:胎形畸異,伴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脈沉細。
  • 痰瘀互結型:腹形異常,或有包塊,舌暗苔膩,脈滑澀。

古籍論述

除《婦女病續集》外,歷代醫籍對胎孕異常亦有多方探討。如《醫宗金鑑·婦科心法要訣》提及「胎死腹中」與「胎萎不長」之別,而《傅青主女科》則強調調補肝腎以安胎。奇胎之記載雖散見於各書,然其論述多圍繞「胎失所養」與「內外因交互為患」之核心。

與現代醫學之關聯

中醫「奇胎」概念涵蓋部分先天性畸形,如肢體缺如、臟腑發育不全等。現代醫學從遺傳、環境毒素或感染等角度闡釋畸形成因,而中醫則側重整體調節,二者可互為參照。

此症反映中醫對胎孕異常之整體觀,強調母體環境對胎兒成形之影響,並為臨床辨治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