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奇邪」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奇邪
定義
奇邪為中醫病因學名詞,泛指性質特殊或傳變異常的病邪。其特點在於不同於一般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之邪,或因其侵襲途徑獨特,或因其病理表現異於常規,故以「奇」稱之。
內涵解析
-
特殊的邪氣
- 《靈樞·官能》提出「以辟奇邪」,強調此類邪氣需透過觀察天地陰陽變化及人體正氣狀態來辨識與防禦。
- 《靈樞·口問》進一步列舉十二種邪氣(如寒氣客於胃、氣上逆等),皆屬「奇邪走空竅」之例,說明其易侵襲孔竅(如五官、前後陰),導致眩暈、耳鳴、噫氣等症。
-
留於大絡之邪
- 《素問·三部九候論》指出,奇邪可滯留於十五別絡(大絡),因其不入正經,常表現為左右經脈氣血失衡,需以「繆刺法」(左病刺右、右病刺左)治療。
- 《素問·氣穴論》提及「溢奇邪」,張景岳註解認為,此類邪氣自皮毛侵入後,不循常規傳變,反而橫向流注於絡脈,導致營衛運行受阻,需通過刺絡放血或調暢絡脈以通暢氣血。
病理特徵
- 病位深淺:奇邪多客於絡脈、空竅等傳統經絡系統中較邊緣的結構,與正經主幹病變有別。
- 症狀多變:因邪氣流竄不定,可能出現單側肢體疼痛、忽發性感官異常(如突然失嗅)等非對稱性或遊走性症狀。
- 治療特殊性:常需採用繆刺、刺絡等法,或選用祛風通絡、宣竅透邪等方藥(如羌活勝濕湯加減)。
與相關概念的區別
- 與「正邪」對比:正邪指四時常氣所化之風寒暑濕燥火,奇邪則屬「非時之氣」或傳變異常之邪。
- 與「伏邪」差異:伏邪潛藏體內待時而發,奇邪未必伏留,但以動態橫溢為特徵。
學術淵源
奇邪理論體現中醫對病邪多樣性的認識,尤其重視絡脈系統在病理傳導中的作用,後世溫病學派「邪伏膜原」、王清任「瘀血致病」等說,皆可視為對奇邪概念的延伸與發展。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