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奇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奇穴(經外奇穴)詳解

定義與沿革

奇穴,全稱「經外奇穴」,乃指未歸屬於十四正經系統之腧穴,具有特殊治療功效。1991年1月1日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經穴部位》之規範,正式更名為「經外穴」,然中醫臨床及學術討論中仍多沿用「奇穴」或「經外奇穴」之稱謂。

歷史淵源

奇穴之記載最早可追溯至《黃帝內經》,其中已有「以痛為腧」之概念,實為奇穴思想之雛形。歷代醫家通過臨床實踐不斷發現並補充奇穴,如《千金要方》記載之「十三鬼穴」、《針灸大成》收錄之「騎竹馬灸穴」等,皆為經典奇穴範例。

分類特點

奇穴可依其特性分為數類:

  1. 固定奇穴:位置明確且命名固定者,如太陽穴、印堂穴等
  2. 動態奇穴:隨病變部位而定之穴,如阿是穴(以痛為腧)
  3. 特效奇穴:專治特定病症之穴,如闌尾穴治闌尾炎、腰痛穴治急性腰痛

與經穴之異同

奇穴與十四經穴之主要區別在於:

  • 歸經屬性:奇穴不隸屬任何經脈
  • 發現方式:多由臨床經驗累積而非經絡理論推導
  • 主治特異:往往對特定病症有顯著效果

然二者亦有相通之處,皆以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為治療基礎。

臨床應用舉隅

  1. 太陽穴:位於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凹陷處,主治偏頭痛、目赤腫痛
  2. 印堂穴:兩眉頭連線中點,主治失眠、鼻疾、前額痛
  3. 四縫穴:第二至五指掌面,近端指關節橫紋中點,主治小兒疳積、消化不良
  4. 膝眼穴:膝蓋骨下兩側凹陷處,主治膝關節疾患

理論基礎

奇穴之作用機理雖未完全納入經絡學說,然其效驗實與以下中醫理論相關:

  • 局部取穴:多位於病變部位附近,符合「近治作用」
  • 全息對應:部分奇穴體現「生物全息律」,如耳穴、手針穴位
  • 氣血匯聚:多位於肌肉間隙、骨縫凹陷等氣血易滯之處

歷代醫家認為,奇穴實為經絡系統之補充,反映人體氣血運行之複雜性與整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