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歧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歧骨
歧骨為中醫骨骼部位名詞,指兩骨末端相互交合之處,其形狀如分枝,故得名「歧」。此術語廣泛應用於中醫經絡學與解剖定位,具體內涵因上下文而異,以下分述之。
經絡循行中的歧骨
《靈樞·經脈》記載,足少陽膽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此處「歧骨」特指第一與第二掌骨之間的交接處。手部歧骨為經脈氣血運行的重要節點,尤其與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陰肺經的循行密切相關。此區域亦為針灸常用穴位(如合谷穴)的定位參考。
胸腹部的歧骨
《外台秘要》提及「胸前兩歧骨下量取一寸」,此處「歧骨」指胸骨下角,即左右兩肋弓與胸骨體連接所形成的凹陷處(劍突下方)。此解剖標誌在中醫稱為「鳩尾」或「蔽骨」,為任脈經絡所過,亦為診察胸腹氣機升降的關鍵部位。
中醫理論延伸
歧骨不僅是解剖名詞,更隱含「氣血交會」之意。中醫認為,骨骼交接處為經氣轉輸的樞紐,易受外邪侵襲或氣滯血瘀,故臨床常見痹症、痛症與此相關。例如:
- 手部歧骨:若風寒濕邪凝滯,可致手指屈伸不利,甚則「痹證」發作。
- 胸骨下角:此處若觸診有壓痛或硬結,可能提示「肝鬱氣滯」或「痰飲內停」,與《金匱要略》「胸痹」病機相通。
古籍與現代應用
歷代醫家對歧骨的描述,反映中醫「取象比類」的思維。如《醫宗金鑑》強調「骨隙為氣血之門戶」,而現代中醫傷科亦沿用此概念,處理關節錯縫或筋骨損傷時,常以歧骨位置作為手法復位的依據。
綜言之,歧骨之定義隨語境而變,然其核心皆指向「骨之交會」,兼具形態與功能意義,為中醫骨度分寸與病機分析的重要參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