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臍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臍腸
臍腸,見載於《張氏醫通》,為中醫古籍中對臍帶之別稱。臍帶乃胎兒與母體相連之重要結構,屬先天經絡系統之一環,於胎孕期間主司氣血津液之輸布,維繫胎元生長發育。
自中醫理論觀之,臍帶為「先天之絡」,與衝脈、任脈相貫通,尤以神闕(臍部)為氣機升降之樞紐。《靈樞·經脈》有云:「臍者,人之命蒂也。」胎兒藉此受母體精微以養五臟,故臍帶之功能不僅止於形質連結,更涉及先天精氣之傳導。產後臍帶雖斷,然其殘端所形成之臍部,仍為後天調攝之要穴,後世醫家亦重視臍療(如灸神闕、敷藥等)以溫通元陽、調和營衛。
古籍中臍腸之名,除指臍帶本體外,亦隱含「腸」與「腹」之關聯性。如《難經》論及臍下動氣為「五臟六腑之本」,提示臍部與脾胃腸腑之氣化相通。此說與現代醫學觀察臍動脈之生理路徑或有相合,然中醫更強調其氣血運行之整體性。
此外,臍帶於胎毒理論中亦具特殊意義。明代《幼科發揮》提及「斷臍不當」可致胎毒內陷,引發驚風、瘡瘍等證,反映古人對臍部感染之早期認知,並發展出燒灼斷臍等外治法以避穢毒。
綜言之,臍腸一詞雖簡,然其背後涵攝中醫對先天與後天、形與氣之深刻理解,亦為探討胎孕醫學與臍療理論之重要基礎。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