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臍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臍瘡
病證名,首見於《諸病源候論》,亦稱「臍中生瘡」。本病多因「臍濕」(詳見該條)久滯不癒,濕濁浸淫肌膚,導致局部皮損,復感風熱毒邪,邪氣壅滯於臍部,氣血鬱遏而成。
病因病機:
臍瘡之發,主要與濕、熱、毒三邪相關。初因臍部護理不當,濕邪蘊結,久則化熱;或母體胎毒未清,嬰兒出生後臍帶處理不慎,外邪乘虛而入。濕熱搏結,腐蝕肌膚,遂致紅腫潰爛;若毒邪熾盛,可進一步深入經絡,甚至內傳臟腑。
臨床表現:
- 輕症:臍部局部紅腫,或見粟粒狀疹點,滲出黃水,伴輕度瘙癢。
- 重症:紅腫蔓延至臍周腹壁,皮膚焮熱疼痛,繼而潰爛化膿,膿液稠厚或夾血水;全身可見發熱、煩躁啼哭、唇紅口乾,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若毒邪內陷,可現高熱、神昏等險候。
治療原則:
以「清熱解毒」為主,佐以「疏風除濕」或「涼血消腫」。
- 外治:
- 輕症可用青黛散(青黛、黃柏、煅石膏)或金黃散(大黃、黃柏、薑黃、白芷)乾撲患處,以收濕斂瘡。
- 潰爛流膿者,宜以黃連膏或紫草油外塗,解毒生肌。
- 內治:
- 基礎方可選五味消毒飲(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加減,清熱解毒。
- 若濕重腫甚,合四妙散(蒼朮、黃柏、牛膝、薏苡仁)化濕退腫;
- 熱毒熾盛者,加黃連、連翹、梔子以瀉火解毒;
- 若見血熱瘀滯,可配牡丹皮、赤芍涼血活血。
古籍補充:
《外科正宗》提及:「臍瘡乃風濕熱毒結聚,宜速治,遲則毒內攻。」強調早期清解,防其傳變。此外,《醫宗金鑒》亦載有「龍膽瀉肝湯」加減法,用於臍瘡兼肝經濕熱下注之證。
鑒別診斷:
需與「臍濕」(僅滲液無潰爛)、「臍癰」(深部膿腫,範圍較大)區分。臍瘡病位較淺,以皮膚糜爛為特徵;若見臍周硬結灼痛、膿成波動,當考慮臍癰,需托毒排膿。
(註:本文僅述中醫理論,具體辨證須遵醫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