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臍帶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臍帶法

臍帶法為中醫傳統療法之一,屬古代「下胎毒法」的範疇。此法主要運用新生兒娩出後所取下的臍帶,經過特殊炮製後,配合其他藥物使用,以清除嬰兒體內胎毒。

操作方法

  1. 臍帶處理:取嬰兒娩出後的新鮮臍帶,置於瓦片上焙乾,使其完全脫水,再研磨成細末。
  2. 藥物配伍:將臍帶末與辰砂(硃砂)、黃連末、甘草末各五分(約1.5克)混合均勻。
  3. 調製用法:以蜂蜜調和上述藥粉,使其成膏狀,分作三至五次塗抹於乳母乳頭上。
  4. 服用時機:嬰兒透過吸吮母乳吞服藥劑,須於一晝夜(24小時)內服畢。次日,胎毒可隨大便排出體外。

中醫理論基礎

胎毒的概念

中醫認為,胎毒為母體孕期積熱或外邪內蘊,傳於胎兒所致,表現為新生兒黃疸、瘡瘍、濕疹等症。傳統治法強調「清胎熱、解胎毒」,臍帶法即為其中一種外治結合內服的方法。

臍帶的藥用價值

中醫視臍帶(又稱「坎炁」)為補益之品,具有滋陰降火、解毒之效。焙乾後研末使用,可引藥入經,加強清熱解毒之功。

配伍藥物解析

  • 辰砂(硃砂):性微寒,具鎮驚安神、清熱解毒之效,傳統用於小兒驚熱。
  • 黃連: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尤善清心胃之火。
  • 甘草:甘平,調和諸藥,緩和黃連苦寒之性,兼能解毒。
  • 蜂蜜:潤燥和中,使藥性緩和,便於嬰兒服用。

歷史淵源

此法見載於古代兒科醫籍,明清時期尤為盛行,屬「胎毒外解法」之一。古人認為,嬰兒初生時體內穢濁未清,需以藥物導引排出,而臍帶因其與胎兒氣血相連的特性,被視為引藥出毒的媒介。

此療法體現中醫「同氣相求」的治療思想,利用臍帶與嬰兒的先天聯繫,輔以清熱解毒之品,達到內外同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