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臍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臍疔

病名
臍疔為中醫外科病名,指疔瘡發於臍部者,多見於嬰幼兒,成人偶見。此病首載於明代《證治準繩·外科》,屬「疔瘡」範疇,因臍部感染邪毒,氣血壅滯而成。

病因病機
臍疔多因臍部護理失當,濕熱穢濁之邪外侵,或先天胎毒未清,蘊結臍周,致使局部經絡阻塞,氣血瘀滯,化熱生毒而成。嬰幼兒臍部嬌嫩,若斷臍不潔,或衣著摩擦破損,更易染毒發病。

臨床表現
初起臍周紅腫熱痛,漸生粟粒狀膿頭,根盤堅硬,或伴發熱、煩躁。重者瘡頂黯黑,膿液稠黃,周圍漫腫,甚則毒邪內陷,引動肝風,見驚厥抽搐(古稱「疔瘡走黃」)。

證型辨治

  1. 熱毒蘊結證:臍部紅腫灼痛,膿頭未潰,舌紅苔黃,脈數。治宜清熱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飲加減。
  2. 濕毒瘀滯證:臍周腫脹黯紅,滲液黏臭,舌苔黃膩。治宜化濕解毒,佐以活血,方選黃連解毒湯合四妙勇安湯。
  3. 胎毒上攻證(多見於嬰兒):臍瘡紫黯,伴啼哭不安,可予紫雪丹外塗,內服犀角地黃湯化裁。

外治法
初起可外敷金黃散或玉露膏;膿成宜切開排膿,後用九一丹提膿祛腐,生肌散收口。古法亦常用艾灸臍周,以溫通氣血,助毒外透。

古籍論述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提及:「疔毒發於臍,多因風濕熱搏結,急宜涼血瀉火。」《瘍醫大全》則強調臍疔「忌擠壓,防毒內攻」,可見古人重視其傳變之速。

臍疔雖屬局部病變,然臍為神闕,內聯臟腑,故治療當兼顧整體,防其傳裡。歷代醫家多從「清、消、托」三法論治,並注重調護脾胃,以固後天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