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臍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臍糞,又稱「胎糞」,見載於《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指嬰兒初生後首次排出之糞便。其色多呈青綠,質地黏稠,此乃胎兒於母腹中吞嚥羊水、胎脂及腸道分泌物所積聚而成,屬先天濁陰之排泄。

從中醫理論而言,胎糞之形成與排出,實關乎嬰兒先天稟賦及臟腑氣化功能。正常情況下,嬰兒當於出生後24時辰內排出臍糞,此為脾胃運化、大腸傳導功能正常之徵兆。若逾期未排,中醫多責之於「胎熱壅結」,乃孕母孕期過食辛熱,或胎兒稟受母體熱毒,致熱邪鬱結腸道,阻礙氣機,使穢濁不得下泄。

《幼科發揮》有云:「小兒初生,大便不通者,胎熱也。」此證常見面赤唇紅、啼哭不安、腹脹拒按等症。治當清泄胎熱、通導腑氣,傳統方劑以大連翹飲加減為主,方中連翹、黃芩清熱解毒,梔子、滑石利尿泄熱,更佐以檳榔、枳實等行氣導滯之品,使熱邪得清,腑氣得通。

另有「胎寒」致便秘者,然較為少見,其糞便多色淡而溏,伴肢冷面青,治宜溫運脾陽,方用七味白朮散加減。臨證須詳辨寒熱,不可概用清下。

臍糞之性狀變化,亦為診察嬰兒體質之重要依據。若糞色深綠如墨,質黏如膠,多示胎毒內蘊;若夾雜黏液血絲,或需考慮腸道畸形之可能。古醫籍中尚有「鎖肛」、「無穀道」等記載,即現代醫學所謂肛門閉鎖,此類先天畸形亦會導致胎糞無法排出,須與胎熱便秘鑑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