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臍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臍風

臍風,又稱風噤風搐噤風馬牙風初生口噤七日口噤四六風七日風,為中醫病名,首見於《針灸甲乙經》。此症相當於現代醫學之新生兒破傷風,多因斷臍時處理不當,感染外邪(如風毒、穢濁之氣)所致。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臍風之發病與斷臍不潔密切相關。新生兒臍部未癒合,若受風寒濕邪或穢毒侵襲,邪毒經臍入裡,內犯肝經,引動肝風,導致筋脈拘急,發為痙攣。其病位主要在,與亦有相關,因肝主筋,風邪內動則筋脈失養,故見強直抽搐之症。

臨床表現

本病多於出生後4至7日發作,故有「四六風」、「七日風」之稱。其典型症狀包括:

  • 牙關緊閉,吮乳困難,甚則口噤不開。
  • 面呈苦笑貌,因面部肌肉痙攣所致。
  • 全身強直性痙攣,角弓反張,四肢抽搐。
  • 臍部腫脹或滲液,若觸之可加重痙攣。

病情進展迅速,若未及時救治,可因呼吸肌痙攣導致窒息而危及生命。

治療原則

中醫治療臍風以通經開閉鎮痙熄風為主,常用方劑如下:

  1. 撮風散(出自《證治準繩》)

    • 組成:蜈蚣、全蠍尾、鈎藤、麝香、僵蠶、水飛朱砂。
    • 用法:以竹瀝水送服,以增強化痰通絡之效。
    • 功效:祛風止痙,開竅通絡。
  2. 玉真散

    • 適用於風毒內盛者,可配合外敷臍部以解毒祛風。

此外,針灸療法亦可用於緩解痙攣,常取人中合谷太衝等穴以平肝熄風。

歷史與現代防治

臍風自古即為新生兒危重症,病死率極高。然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推行新法接生,強調無菌操作,使臍風發病率大幅下降,現已罕見。此病之防治成效,體現了中醫結合現代醫學在婦幼保健領域之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