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眵淚不禁」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眵淚不禁

證名,出自《目經大成》卷二,指眼部分泌物異常增多,淚液黏稠如濁酒或豆漿,且持續流出不止之症。其特徵為眼瞼內外輪廓雖無明顯病變,然淚液質地濃濁,難以自控,屬中醫眼科常見病證之一。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此症多與肝、肺、脾三臟功能失調相關:

  1. 肝經鬱熱:肝開竅於目,若肝氣鬱結化火,循經上炎,灼傷淚竅,則淚液黏濁外溢。
  2. 肺氣虛弱:肺主宣發肅降,若肺氣不足,衛外不固,津液失於輸布,聚而為濁淚。
  3. 脾虛濕盛:脾主運化水濕,若脾失健運,濕濁內生,上泛目竅,則淚液稠黏不止。
    此外,外感風熱或濕熱之邪,壅滯目絡,亦可誘發此症。

證候特點

  • 主症:淚液分泌過多,質地黏稠如漿,色偏黃白,擦拭後不久復生。
  • 兼症:或伴眼瞼微腫、目赤隱痛,或無明顯紅腫疼痛,然病程纏綿難癒。

相關病證辨析

  • 眥漏(參見該條):多指淚竅阻塞或慢性炎症所致溢淚,與「眵淚不禁」同屬淚液異常,然前者以淚竅不通為主,後者偏重淚液質地變化。
  • 迎風流淚:多為肝腎不足或風邪引動,淚液清稀,遇風加重,與本證之濁淚有別。

中醫治法
臨床須辨證論治,常見分型與治法如下:

  1. 肝經鬱熱證:治宜清肝瀉火,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酌加菊花、夏枯草以明目。
  2. 肺脾氣虛證:治宜益氣固表、健脾化濕,方用玉屏風散參苓白朮散,佐以車前子利濕。
  3. 濕熱上擾證:治宜清熱利濕,方選三仁湯甘露消毒丹,配合局部清熱解毒之品。

古籍佐證
除《目經大成》外,《銀海精微》亦提及「淚濁不止」與肝肺熱盛相關,強調「清熱降火」為要;《證治準繩·七竅門》則載有濕熱熏蒸致淚稠如膿之論,與本證互參。

此症雖以局部表現為主,然中醫重視整體調理,需結合全身症狀與舌脈,方能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