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臍風三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臍風三證詳述

臍風概述

臍風乃新生兒因斷臍不潔或護理失當,致風邪穢毒侵入臍中所發之危重病證,屬中醫兒科四大要證(痧、痘、驚、疳)之外又一險症。其病機主要為風毒之邪由臍部入侵,循經脈內傳,引動肝風,致經脈拘急,氣血逆亂。歷代醫家對此證論述頗詳,尤以《幼科發揮》所載「臍風三證」最為系統。

三證分述

一、撮口證

臨床表現

  • 口唇收縮緊撮如魚口狀
  • 牙關緊閉難以開合
  • 面青唇紫,眉頭緊蹙
  • 舌體僵硬,吮乳困難

病機分析: 此證屬足陽明胃經與手陽明大腸經受邪,經氣不利,致口周肌肉攣急。風毒上攻,挾痰阻絡,故見牙關緊閉。《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云:「撮口者,由胎氣挾熱,兼風邪入臍,流毒心脾之經。」

二、噤風證

臨床表現

  • 喉中痰鳴漉漉
  • 呼吸急促不暢
  • 吞咽反射消失
  • 四肢抽搐時作
  • 兩目上視或斜視

病機分析: 此證乃風毒內陷,痰熱壅滯,阻塞氣道所致。足厥陰肝經風動,引動痰涎上湧,閉阻咽喉。錢乙《小兒藥證直訣》指出:「噤風者,風痰搏結,氣道壅塞,故出聲不得。」

三、鎖肚證

臨床表現

  • 腹部脹滿如鼓
  • 臍周青筋暴露
  • 大便不通或下青黑糞便
  • 嘔吐頻作,吐物多夾痰涎
  • 四肢厥冷,面色慘白

病機分析: 此證屬風毒下趨,結於腸腑,氣機痞塞。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受邪,運化失司,升降失常。《嬰童百問》言:「鎖肚者,風毒結於中焦,氣血凝滯,腑氣不通。」

病理演變

臍風三證雖表現各異,然其傳變有一定規律:

  1. 初起階段:多見於生後4-7日,先現吮乳不利,啼哭無力
  2. 進展階段:隨病情發展,依次出現撮口、噤風、鎖肚諸證
  3. 危重階段:三證並見,兼見角弓反張、氣息微弱等危象

治療原則

歷代醫家治療臍風三證,皆以熄風鎮痙、解毒通絡為大法,輔以:

  • 撮口證:重在開竅通絡,多用麝香、冰片等芳香開竅之品
  • 噤風證:主以豁痰降氣,常選膽南星、半夏等化痰藥物
  • 鎖肚證:法當通腑泄毒,大黃、枳實等瀉下藥酌情使用

古籍論述

《幼幼集成》詳載:「臍風之發,皆因斷臍不慎,水濕風冷之氣入於臍中,流於心脾,令兒腹脹臍腫,四肢強直,啼哭不乳,甚則發搐。」《醫宗金鑒·幼科心法》則強調:「此證最為惡候,宜急治之,遲則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