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臍寒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臍寒瀉

病證名,出自《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又稱臟寒瀉。此症多見於嬰幼兒,主因斷臍時護理不當,風冷之邪乘虛侵入臍部,內傳臟腑,導致脾胃虛寒,運化失職而成。

臨床表現

  • 糞便清白:瀉下物色淡質稀,或帶有未消化乳食,氣味腥冷。
  • 腹痛腸鳴:腹部隱痛,喜溫喜按,腸鳴漉漉,遇寒加劇。
  • 伴隨症狀:或見四肢不溫、面色青白、吮乳無力等虛寒之象。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臍為「神闕穴」,乃先天之氣所存,與脾胃關係密切。嬰兒臍帶初斷,門戶未固,若外受風冷,或臍部包裹不密,寒邪直中,內傷脾胃陽氣。寒性凝滯,阻礙氣機,故見腹痛;脾胃陽虛,水穀不化,清濁不分,下注大腸則成寒瀉。

治法方藥

  1. 溫散寒邪:首選和氣飲(《醫宗金鑒》方),以藿香、紫蘇葉等辛溫解表,驅散外寒;配合木香、陳皮理氣和中,緩解腹痛腸鳴。
  2. 溫補脾胃:繼用調中湯(《醫宗金鑒》方),以人參、白朮、乾薑溫補脾陽,茯苓、甘草健脾滲濕,標本兼顧。若寒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增強溫陽散寒之效。

辨證要點
需與脾虛瀉傷食瀉鑑別:

  • 脾虛瀉:病程較長,糞便溏薄,無明顯寒象,治以健脾益氣為主。
  • 傷食瀉:瀉下酸臭,脘腹脹滿,噯腐吞酸,治宜消食導滯。

中醫理論延伸
此症體現「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之特點,寒邪易從臍部直中三陰。歷代醫家強調「護臍防寒」,如《幼幼集成》記載:「凡兒初生,臍帶未脫,務須避風暖臍。」現代中醫亦重視外治法,可輔以艾灸神闕丁桂兒臍貼溫通經絡,助藥力直達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