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臍漏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臍漏瘡

病名:臍漏瘡,又稱臍漏,出自清代醫家高秉鈞所著《瘍科心得集》卷中。此症屬外科瘡瘍範疇,多因臍部濕毒蘊結,或先天稟賦不足,致氣血失和,經絡壅滯而成。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臍為神闕穴所在,乃任脈要衝,與脾胃經絡相連。若因濕熱邪毒內侵,或臍部護理不當,久則化腐成膿,瘡口難斂,形成漏管。亦有因小兒胎毒未清,或成人氣血虛弱,正不勝邪,瘡瘍潰後餘毒未盡,纏綿不癒所致。

臨床表現
臍部瘡口潰爛,時流膿水或血水,久不收口,周圍皮膚或紅腫濕爛,或暗褐結痂。漏管深者,可觸及硬結,按之疼痛。若兼濕熱,則分泌物黃稠;若氣血虧虛,則膿水清稀,瘡面色淡。

辨證分型

  1. 濕熱蘊結證:臍周紅腫灼痛,膿液稠黃,伴發熱口苦,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2. 氣血兩虛證:瘡口色淡,膿水清稀,久不癒合,面色萎黃,舌淡脈細弱。
  3. 餘毒未清證:瘡口反覆潰破,時有膿血,周圍硬結隱痛,舌暗苔薄,脈弦澀。

治療原則
以「清熱解毒、化濕排膿」或「補益氣血、托毒生肌」為主。濕熱者可用黃連解毒湯加減;氣血虛者選托裏消毒散;若漏管形成,可配合外用升丹九一丹提膿化腐,後期以生肌玉紅膏收口。針灸可取神闕、足三里等穴,調和氣血。

古籍考據
《瘍科心得集》強調臍漏「多由濕毒內蘊,或先天不足,宜辨虛實而治」。清代《醫宗金鑒·外科心法》亦載:「臍中出水,日久不乾,名漏臍瘡」,指出其與脾濕、腎虛相關,治療需內外兼顧。

此症與現代醫學之「臍瘻」或「慢性臍炎」相似,然中醫辨治更重整體調理,結合局部外治,以標本兼顧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