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臍漏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臍漏瘡,病名。出《瘍科心得集》卷中。即臍漏。詳見該條。

《瘍科心得集》卷中:“臍漏瘡,即臍漏也。其狀如臍漏,但有瘡而無水,其色赤,如火燒,痛不可忍,不問男女老幼,皆有之。治法:用大黃末,以酒調塗之,即愈。”

臍漏瘡,又稱臍漏。是一種發生於臍部皮膚的急性化膿性感染性疾病。多見於新生兒和嬰幼兒,成人亦可發生。多因臍部皮膚清潔不良,細菌侵入而引起。臨床表現為臍部皮膚紅腫、疼痛,有膿性分泌物,嚴重者可出現發熱、全身不適等全身症狀。治療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主。可用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等中藥內服,外用魚石脂、紫草油等外用藥塗抹。

臍漏瘡的預防主要是保持臍部皮膚清潔,勤換尿布,避免臍部受潮、感染。新生兒臍帶脫落後,臍部應保持乾燥,不要用手抓撓,以免引起感染。如果發現臍部皮膚有紅腫、疼痛等異常,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