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臍旁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臍旁穴

別名:疝氣穴

出處:《針灸集成》

定位與歸類
臍旁穴屬經外奇穴,位於腹部,具體位置在臍中旁開約一寸(同身寸),左右各一穴。此穴雖未歸入傳統十四經脈系統,但在臨床應用中常作為特定病症的輔助治療穴位。

功能與主治
臍旁穴主要用於調理下焦氣機,其功效與疝氣、腹痛、腸道功能失調等症狀密切相關。根據中醫理論,此穴能疏通局部氣血,緩解因寒凝、氣滯或濕阻所致的腹部脹痛,尤其對疝氣疼痛(如小腸疝、腹股溝疝)有一定緩解作用。此外,亦可用於改善腸鳴泄瀉小便不利等症狀。

刺灸法

  1. 針刺: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脹感為宜,手法宜平補平瀉。
  2. 艾灸:可配合溫灸法,以艾條懸灸10~15分鐘,適用於寒性疝痛或虛寒腹痛。

配伍應用

  • 關元穴氣海穴,增強溫補下元之效,適用於虛寒性疝氣。
  • 足三里穴天樞穴,調和腸胃氣機,緩解腹脹泄瀉。

學理依據
臍旁穴所在位置鄰近任脈與足少陰腎經的分佈區域,中醫認為「臍為先天之根」,此穴能間接影響腎氣與衝任二脈的氣血運行。其治療疝氣的機理,與調節下焦氣化、散寒行滯有關,符合《黃帝內經》「病在下者,取之上」的遠端取穴原則。

文獻考證
《針灸集成》記載此穴為疝氣專用,後世醫家擴展其應用範圍。明代《類經圖翼》亦提及臍周奇穴對「少腹積冷」的療效,間接支持臍旁穴的溫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