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臍上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臍上疽

病名:臍上疽,見載於《證治準繩·外科》卷四,又稱「衝疽」,屬外科瘡瘍之一。其病位在臍上腹部,多因氣血瘀滯、熱毒蘊結所致。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臍上疽之發,多由內傷七情、飲食不節,或外感邪毒,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塞,熱毒壅聚於臍上而成。若患者素體陽盛,或脾胃濕熱內蘊,更易化火成毒,發為疽腫。

臨床表現
初起時,臍上部位可見紅腫硬結,疼痛拒按,漸則腫勢擴散,皮色轉暗,或伴發熱、口渴、便秘等裏熱證候。若膿成未潰,則局部按之應指;若潰後膿出稠黃,為順證;若膿稀色敗,久不收口,則屬氣血虧虛之逆證。

辨證分型

  1. 熱毒壅盛證:局部紅腫熱痛明顯,伴身熱、煩渴、舌紅苔黃、脈數。
  2. 氣血瘀滯證:腫塊堅硬,疼痛如刺,皮色暗紅,舌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3. 正虛毒戀證:潰後膿水清稀,瘡口難斂,面色萎黃,舌淡脈細。

治法方藥

  • 熱毒壅盛:宜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可用黃連解毒湯合仙方活命飲加減。
  • 氣血瘀滯:宜活血化瘀、托毒外出,方選托裏消毒散加桃仁、紅花。
  • 正虛毒戀:宜補益氣血、托裏生肌,方用十全大補湯加減。

外治
初起可敷如意金黃散或沖和膏;膿成宜切開引流,潰後用九一丹提膿祛腐,生肌玉紅膏收口。

古籍考證
《證治準繩》指出,臍上疽與衝疽同類,皆屬腹癰範疇,強調辨明虛實寒熱為治療關鍵。後世醫家亦多宗此說,結合局部與全身證候,分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