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臍上下五分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臍上下五分穴

臍上下五分穴為經外奇穴之一,首見於唐代《千金要方》,記載:「小兒囟陷,灸臍上下各半寸,及鳩尾骨端,又足太陰各一壯。」後世醫家如《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將其明確定位,並命名為「臍上下五分」。此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五分與臍下五分各一穴,合計兩穴。

定位與解剖

臍上下五分穴分別位於任脈循行線上:

  • 臍上五分:神闕穴(臍中)上0.5寸。
  • 臍下五分:神闕穴下0.5寸,近陰交穴。
    此處解剖層次為腹白線及腹膜,深部為小腸,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前皮支及腹壁淺動靜脈分支。

主治功能

本穴組具有調和脾胃、利水消脹、理氣止痛之效,主要適用於以下病症:

  1. 消化系統疾患:如腸炎、下痢、腸雷鳴、腹部脹滿,因穴近中焦,可調理腸腑氣機。
  2. 水液代謝障礙:水腫、小便不利,透過刺激任脈以通調水道。
  3. 婦科病症:如月經不調、帶下,藉任脈與衝脈相通之特性,調理下焦氣血。
  4. 疝痛及腹直肌痙攣:局部取穴以舒緩筋脈拘急。

刺灸方法

  • 針刺:直刺0.5~1寸,得氣後留針,慎防深刺傷及腸腑。
  • 灸法:艾炷灸5~7壯,或艾條溫和灸10~20分鐘,尤宜於虛寒性腹疾。

中醫理論探討

臍上下五分穴雖屬經外奇穴,然其位處任脈,與神闕穴相鄰。神闕為先天之結蒂,後天氣血之樞紐,故灸刺此處可激發先天元氣,調理後天脾胃。此外,任脈為「陰脈之海」,主胞胎而統攝陰經,故本穴組亦能影響衝任二脈,對婦科疾患有間接調治作用。

此穴之應用,體現中醫「就近取穴」與「循經取穴」相結合的原則,臨床可單獨使用,或配伍足三里、陰陵泉等穴,以增強健脾化濕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