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臍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臍濕
病證名,首見於《顱囟經》,又稱臍濕腫,指新生兒臍帶脫落後,臍孔濕潤不乾,甚或滲出液體,周圍皮膚可能微現紅腫。此症多因斷臍後護理失當,水濕之邪侵襲臍部所致。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臍濕的發生與脾虛濕蘊密切相關。新生兒臟腑嬌嫩,脾常不足,運化水濕功能未健,若臍部護理不周,水濕之邪易乘虛侵襲,蘊結臍部,導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濕濁停聚,遂發為臍濕。此外,若母體孕期濕熱內盛,或胎兒稟賦不足,亦可能影響新生兒脾土功能,加重濕邪留滯之傾向。
臨床表現
臍濕主要表現為臍帶脫落後,臍窩持續濕潤,或滲出淡黃色液體,周圍皮膚輕度潮紅,但無明顯化膿或惡臭。若濕鬱化熱,可能伴見局部微腫、觸之稍硬,甚則輕度灼熱感。
治療原則
以燥濕收斂為主,輔以清熱解毒(若見熱象)。傳統外治法多選用具有收濕斂瘡功效的藥物,如:
- 龍骨粉:性澀平,能收濕生肌,促進臍部乾燥。
- 煅牡蠣粉:味鹹澀,具收斂固澀之效,尤適濕濁偏盛者。
- 甘石粉(爐甘石):性平,善除濕止癢,兼能輕度清熱。
其他中醫外治參考
- 黃柏末:若臍周紅腫明顯,可加黃柏粉局部外撲,以清熱燥濕。
- 艾葉炭:艾葉炒炭後研末,適用於濕濁久滯不乾者,兼能溫通氣血。
辨證延伸
若濕邪久鬱化熱,轉為臍瘡(臍部紅腫化膿),則需配合清熱解毒藥如金銀花、連翹煎湯外洗,或改用黃連油膏外塗。然臍濕階段,重點仍在燥濕斂瘡,避免病情進展。
古籍參考
《幼幼集成》提及:「臍濕者,濕氣浸淫,宜燥滲而溫煦之」,強調處理臍濕需兼顧溫通與燥濕,以恢復局部氣血運行。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