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臍石症」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臍石症

病證名,見於《一盤珠》。指小兒臍部四周出現腫硬、疼痛之症。此症多因臍部氣血瘀滯,或外邪侵襲,導致局部經絡阻塞,氣血運行不暢而成。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臍為「神闕」穴所在,乃先天之氣所聚,與臟腑經絡關係密切。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若臍部護理不當,或受風寒濕邪侵襲,易致氣血凝滯,久則形成腫硬。此外,母體孕期氣血失調,或胎毒內蘊,亦可能使小兒出生後臍部氣機不暢,發為此症。

臨床表現

臍石症主要表現為臍周腫脹、硬結,觸之疼痛,或伴局部皮膚色澤暗滯。嚴重者可能影響小兒消化功能,出現啼哭不安、拒食等症狀。

中醫辨證

  1. 氣滯血瘀型:臍周硬結明顯,按之痛甚,色青紫,舌質暗或有瘀點。
  2. 寒濕凝滯型:腫硬處皮色不紅,遇寒加重,得溫稍緩,舌苔白膩。
  3. 胎毒蘊結型:多見於新生兒,臍部腫硬伴見皮膚紅赤,或有滲液,舌紅苔黃。

治療原則

以行氣活血、散結消腫為主,兼以祛風散寒或清熱解毒。外治可配合敷貼、艾灸等法,內服則依證型選用活血化瘀、溫經散寒或清熱化濕之方劑。

此症雖多見於小兒,然其病機與成人氣血瘀滯之理相通,故治療時需辨明病因,對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