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臍突」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臍突
病證名,指新生兒臍部膨出之症,屬中醫兒科常見病候。此症多因先天稟賦不足,臍部發育未全,或後天調護失當所致。《證治準繩·幼科》記載:「因新生洗浴,系臍不緊,穢水浸入於內,產後旬日外,臍忽光浮如吹,捻轉微響,間或驚悸作啼。」說明其成因與臍部護理不當、外邪(如穢水濕濁)侵襲有關。
病因病機
- 先天不足:胎兒臍環閉合不全,氣血未充,致腹壁薄弱,臟腑之氣失固。
- 後天失調:如啼哭過度、劇烈咳嗽,或久病氣虛,使腹內壓力驟增,迫使腸管向臍部突出。
- 濕熱蘊結:臍帶結紮不密,穢濁之邪內侵,阻滯局部經絡,氣血運行不暢,久則形成臍突。
臨床表現
臍部呈半球狀或囊狀隆起,按之柔軟,可回納腹中,哭鬧時尤為明顯,靜臥或安撫後或可暫消。若觸之微響,或伴驚啼,多屬氣機不暢;若局部微紅濕潤,則兼濕熱之象。
辨證分型
- 氣虛下陷型:臍突緩起,按之無痛,患兒面色少華,啼聲低弱,舌淡苔薄。
- 濕熱蘊結型:臍突光亮,局部微紅,或有滲液,煩躁啼哭,舌紅苔黃膩。
治療原則
以調理氣機、固攝升提為主,輔以清利濕熱。氣虛者宜補中益氣,濕熱者當清熱化濕。外治可配合艾灸或藥物敷貼,以助氣血運行,促進臍部肌肉閉合。若患兒年逾二歲未癒,臍環過大,則屬「臍疝」範疇,需考慮手術修復。
古籍參考
《醫宗金鑒·幼科心法》提及:「臍突者,小兒多啼,氣衝於臍所致。」強調情志因素與氣機逆亂之關聯;《幼幼集成》則載有外敷方藥,如以赤小豆、淡豆豉研末調塗,取其利濕消腫之效。
此症多屬輕淺,然需細察病機,辨明虛實,以免延誤。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