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眵淚」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眵淚
定義與病機
眵淚為中醫眼科專有名詞,指眼部分泌物混濁黏稠,狀如濁酒或豆漿,常伴隨淚液外溢。此症多因 肺經實熱 或 肝肺火盛 上攻於目所致。《銀海精微》明確指出:「肺經實熱,故目眵淚出而不絕。」肺主氣,開竅於鼻,其經脈連目系,若肺熱熾盛,燻蒸目竅,則津液化濁而成眵淚;若兼肝火刑金,則症狀加劇,可見分泌物黃稠量多,甚則黏結眼瞼。
證型辨析
-
肺經實熱證
- 主症:眵淚黏稠色黃,白睛紅赤,咳嗽痰黃,舌紅苔黃,脈數。
- 病機:肺失清肅,熱壅上焦,津液受灼。
- 治法:瀉肺清熱,方如 瀉肺湯(《銀海精微》方,多含桑白皮、地骨皮、黃芩等)。
-
肝肺火熾證
- 主症:眵淚膠結難睜,脅痛口苦,脈弦數。
- 病機:肝火上炎,肺熱互結,目竅津液濁滯。
- 治法:清肝瀉肺,方如 省味金花丸(《銀海精微》方,由梔子、黃連、黃柏等組成,專瀉三焦實火)。
古籍論述
除《銀海精微》外,《審視瑤函》亦提及:「眵多硬結,肺肝之實熱。」強調肝肺同病時,需兼顧疏肝瀉火。另《目經大成》補充,若眵淚兼見目癢,則屬風熱夾濕,宜配合祛風藥如防風、薄荷。
治療要點
臨床須辨明火熱之源,肺熱為主者,重在清瀉肺金;若肝火偏盛,則佐以龍膽草、夏枯草。後期可酌加養陰之品(如麥冬、生地),防苦寒傷津。外治可用 黃連煎湯 或 菊花露 清洗眼部,以清熱解毒。
與其他眼症鑑別
- 瞼弦赤爛:以眼瞼邊緣紅腫潰爛為主,眵淚較少,多屬脾胃濕熱。
- 天行赤眼:眵淚如膿,發病急驟,具傳染性,為疫毒犯目,治法迥異。
眵淚一症,雖屬外障,然內治當循「熱者寒之」之則,結合臟腑辨證,方能標本兼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