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臍下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臍下悸

證名,指臍下部位出現悸動不安之感。此證多因腎陽虛衰,導致水氣內動,下焦水濕停聚,氣機不暢所致。中醫認為,臍下屬少腹,為腎與膀胱所主,若陽氣不足,水濕不化,則易在此處形成悸動,甚則可能發展為奔豚證

病因病機
臍下悸的成因,主要與發汗過度陽氣虛弱有關。《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云:「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此因過汗傷陽,上焦陽氣受損,下焦陰寒之氣乘虛上逆,水濕停聚於臍下,導致局部氣機紊亂,遂生悸動。

《傷寒論本義》進一步解釋:「臍下者,膀胱之位也。腎屬水,宜靜不宜動,今反悸動,皆因發汗亡陽於上而陰邪乘之而起也。悸為奔豚之兆。」說明此證與腎陽不足水氣上沖密切相關,若未及時調治,可能演變為奔豚氣,表現為氣從少腹上沖心胸,如豚之奔突。

臨床表現
患者自覺臍下跳動不安,或伴有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等症狀。若兼見心悸氣短,則提示水氣上凌心肺;若伴四肢不溫畏寒,則屬陽虛水停之象。

治法與方藥
治療以溫陽化氣、利水降逆為主,代表方劑為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此方中,茯苓健脾利水,桂枝溫通陽氣,甘草、大棗和中緩急,共奏平沖降逆之效。若腎陽虛甚,可酌加附子白朮等溫補脾腎之品。

相關證候
臍下悸與奔豚證關係密切,後者為水寒之氣上沖所致,症狀更為劇烈。此外,此證亦可能與痰飲內停肝氣鬱滯等病機相關,臨床需辨證施治。

總結
臍下悸為下焦水氣不化之象,多因陽虛水停所致,治療當以溫陽利水為法,防止病情進展為奔豚。此證體現了中醫「陽氣不足,水濕為患」的病理特點,需結合整體辨證,方能準確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