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臍下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臍下悸,中醫名詞,證名。臍下悸動不安。因腎陽虛衰,水氣內動所致。常為奔豚證的先兆。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傷寒論本義》:「臍下者,膀胱之位也。腎屬水,宜靜不宜動,今反悸動,皆因發汗亡陽於上而陰邪乘之而起也。悸為奔豚之兆。」

參見奔豚條。

臍下悸的症狀表現為臍下悸動不安,常伴有小便不利、腰酸腿軟、畏寒肢冷等症狀。

臍下悸的病因病機主要為腎陽虛衰,水氣內動所致。

腎陽虛衰,水氣內動,導致膀胱氣化不利,水液停留,下注於臍下,引起臍下悸動不安。

臍下悸的治療方法主要以溫補腎陽、利水消腫為主。

常用方藥有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真武湯、腎氣丸等。

臍下悸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2.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3. 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4.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精神刺激。

如果出現臍下悸的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