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臍下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臍下痛

臍下痛,又稱「小腹痛」,是指臍部以下腹部區域的疼痛症狀,屬中醫「腹痛」範疇之一。此證多與腎、膀胱、小腸、衝任二脈等臟腑經絡功能失調相關,臨床表現多樣,病因病機亦有寒熱虛實之別。

病因病機

  1. 寒凝氣滯

    • 腎陽不足,陰寒內盛,寒邪凝滯於下焦,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臍下冷痛。
    • 常見症狀:臍下冷痛、喜溫喜按、四肢不溫、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沉遲。
  2. 濕熱下注

    • 濕熱蘊結膀胱或小腸,氣機阻滯,導致臍下脹痛,並伴隨小便不利或灼熱感。
    • 常見症狀:臍下灼痛、小便短赤、頻急澀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3. 氣滯血瘀

    • 情志不暢或外傷導致氣機鬱滯,久則血行不暢,瘀血內停,發為臍下刺痛。
    • 常見症狀:痛處固定、拒按、夜間加重、舌暗或有瘀斑、脈弦澀。
  4. 虛損不足

    • 腎精虧虛或氣血不足,下焦失養,可致隱隱作痛,綿綿不休。
    • 常見症狀:臍下隱痛、按之稍緩、腰膝痠軟、神疲乏力、脈細弱。

辨證論治

1. 寒證

  • 主方
    • 真武湯(《傷寒論》)——溫陽利水,適用於腎陽虛衰,寒濕內停者。
    • 桂枝茯苓丸(《金匱要略》)——溫經通絡,適用於寒凝血瘀者。
  • 加減:若陰寒極盛,可加附子、乾薑以增強溫陽散寒之力。

2. 熱證

  • 主方
    • 五苓散(《傷寒論》)合通關丸(《蘭室秘藏》)——清熱利濕,通淋止痛,適用於濕熱蘊結膀胱者。
    • 大承氣湯(《傷寒論》)——瀉熱通便,適用於熱結便秘,腑氣不通者。

3. 氣滯血瘀

  • 主方
    • 延胡索湯(《醫學發明》)或少腹逐瘀湯(《醫林改錯》)——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4. 虛證

  • 主方
    • 金匱腎氣丸(《金匱要略》)——溫補腎陽,適用於腎陽不足者。
    • 當歸建中湯(《金匱要略》)——養血溫中,適用於氣血虛弱,下焦失養者。

其他療法

  1. 針灸
    • 取穴:關元、氣海、三陰交、足三里等,寒證加灸,熱證用瀉法。
  2. 推拿
    • 以摩腹、點按穴位為主,促進氣血運行。
  3. 外治法
    • 寒證可用熱敷或艾灸臍下,熱證可配合清熱利濕藥外敷。

臍下痛病因複雜,臨床須結合四診,辨明寒熱虛實,方能對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