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臍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臍血

臍血,又稱「臍中出血」,為中醫兒科病證名,指新生兒斷臍後,臍部持續滲血,經久不止之症。此症多見於嬰兒出生後一週內,尤以臍帶脫落前後為常見發病時機。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臍血之發病與先天稟賦不足、氣血失攝密切相關。蓋小兒初生,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若先天稟賦薄弱,或分娩時氣血受損,可致脾虛氣弱,統血無權,血不循經而外溢。此外,臍帶粗大者,待其乾縮後,原結扎之處易鬆脫,亦為出血之因。

臨床表現

患兒臍部可見血液滲滲而出,血色多呈淡紅,滲血量一般不多,但持續不止。若無他症相伴,多屬輕證;若兼見面色蒼白、精神萎靡等症,則提示氣血虧虛較甚。

治法

中醫治療臍血,首重益氣攝血。若因結扎不固而致出血,當重新結扎臍帶,並以無菌紗布加壓包紮。若屬脾不統血者,可選用歸脾湯加減,以健脾益氣、固攝止血;若兼有血熱之象,則可佐以涼血止血之品,如生地、丹皮等。外治方面,可用煅龍骨、煅牡蠣等收澀止血之藥研末外敷,以助止血生肌。

臍血一症,雖多屬輕淺,然亦不可輕忽,當細辨其因,對證施治,以防氣血耗傷過甚,影響嬰兒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