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臍中」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臍中,又稱神闕,為任脈之要穴,首載於《針灸甲乙經》。別名氣捨、氣合、維會,其位在腹中,居臍之正中,屬先天之氣所聚,後天之氣所歸,為人身陰陽交會之樞紐。
穴位定位與解剖
臍中位於腹中線,臍窩中央,深部為小腸,表層為皮膚與筋膜。其周圍分佈有第十肋間神經前皮支,並與腹壁下動、靜脈相鄰,氣血運行旺盛,為調理中焦之關鍵。
主治功能
此穴性屬任脈,通達五臟六腑,尤擅調理脾胃與腎氣,主治以下諸症:
- 虛脫急症:如中風脫證、元陽暴脫,可急灸此穴以回陽固脫。
- 脾胃失調:腹痛、泄瀉、痢疾、腸鳴,能溫中散寒,健脾化濕。
- 下焦不固:脫肛、久瀉、五更泄,具升提固攝之效。
- 水液代謝障礙:水腫、小便不利,可助氣化利水濕。
操作禁忌與療法
古法重灸而禁針,因臍皮薄肉嫩,易傷真氣。臨床多用隔物灸:
- 隔鹽灸:以純淨青鹽填臍,上置艾炷,溫補元陽,適用於虛寒重症。
- 隔薑灸:薑片穿孔覆臍,艾炷燃之,散寒濕、止冷痛。
灸量常取7至15壯,或以艾條懸灸20至30分鐘,以局部溫熱透達為度。
中醫理論闡釋
臍中為先天之本,胎兒時賴此汲取母氣,出生後雖斷臍,仍為內氣轉輸之門戶。《難經》稱其為「十二經之根本」,與命門相應,共司人體生機。針灸此穴可激發元氣,調和陰陽,尤適於久病體虛或陽氣衰微之證。
此穴亦為外治法常用部位,古方敷臍療法(如臍療)即利用其通透之性,使藥力直達臟腑,治療內科雜病。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