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臍中出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臍中出血

證名,指血液自臍部異常滲出之病症,屬中醫血證範疇。其病因病機多與少陰經虛寒或腎火外越相關,臨床辨證須分虛實寒熱。

病因病機

  1. 少陰虛寒

    • 多因誤汗傷陽,或素體陽虛,少陰寒盛,陽氣失於固攝,血不循經而外溢。《傷寒九十論·臍中出血》載:「本少陰證,而誤汗之,故血妄行,自臍中出。」此證屬陰寒內盛,陽虛失統,血溢脈外。
    • 治法宜溫陽攝血,方選姜附湯(乾薑、附子),以回陽救逆,溫經止血。
  2. 腎火外越

    • 因腎陰虧虛,相火妄動,迫血妄行,血熱上炎或下注,亦可表現為臍中出血。此證屬虛火內擾,熱迫血行。
    • 治法宜滋陰降火,涼血止血,方選六味地黃湯(熟地、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加骨碎補,以補腎益陰,清熱止血。骨碎補性溫,兼能補腎強骨,助止血而不留瘀。

相關理論探討

  • 臍與經絡關係:臍為「神闕穴」,屬任脈所主,與衝脈、督脈相通,內聯五臟。少陰腎經雖不直接過臍,然腎為元陰元陽之根,其虛實寒熱可影響衝任,導致臍部異常出血。
  • 血證辨治:中醫論血證,首重病機,虛寒者溫攝,火旺者清滋,不可見血止血,當求其本。

此證臨床雖不多見,然辨明寒熱虛實,對證施治,可收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