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臍中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臍中冷
病證名,首見於《備急千金要方》,指初生兒臍帶未脫落之際,臍部遭受寒邪侵襲而引發之病症。此證多因產後護理不當,或臍部暴露於寒冷環境,致寒氣內侵,凝滯經絡,氣血運行受阻而成。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臍為神闕穴所在,乃先天之氣所存,與脾胃、腎氣密切相關。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初生兒元陽未充,臍部肌膚嬌嫩,若寒邪直中臍中,可致局部氣血凝滯,陽氣不展,故見臍周冷感,甚或腹脹、啼哭不安等症。寒性收引,亦可導致臍部筋脈拘急,影響氣機升降。
臨床表現
臍中冷以臍部觸之涼冷為主要特徵,或伴局部色澤暗淡、按之不溫。患兒或見腹脹、拒按,吮乳無力,甚則夜啼不止,舌淡苔白,指紋淡青。若寒邪久滯,可能進一步損傷脾陽,導致運化失職,出現腹瀉、四肢不溫等兼症。
治療原則
治法同「臍中水」,以溫散寒邪、通暢氣血為主。外用可選辛溫通絡之品,如艾葉、吳茱萸等研末敷臍,或配合溫灸神闕穴,以助陽氣升發。內治若兼脾胃虛寒,可佐以理中湯類方劑溫中散寒。
古籍考據
《備急千金要方》強調小兒臍部護理,指出寒邪侵臍易致「中冷」之患,後世醫家如《幼科發揮》亦載,臍中受寒可連帶腹內氣機不暢,需及早溫熨以杜傳變。此證雖屬外感,然與先天稟賦相關,故治療時需顧護元陽。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