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臍中四邊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臍中四邊穴
臍中四邊穴為經外奇穴之一,首見於唐代《千金要方》,書中記載:「治小兒暴癇者,灸太倉及臍中上下兩旁各一寸,凡六處。」後世醫家加以歸納,近代《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明確定位此穴組,取臍中(神闕穴)及其上下左右各一寸,共五穴,並定名為「臍中四邊」。
穴位定位
臍中四邊穴由五個點組成:
- 臍中:即神闕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肚臍中央。
- 臍上:臍中上一寸(約同身寸),約當水分穴位置。
- 臍下:臍中下一寸,約當陰交穴位置。
- 臍左:臍中旁開一寸。
- 臍右:臍中旁開一寸。
主治功效
臍中四邊穴具有調理脾胃、溫陽散寒、行氣止痛之效,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消化系統疾患:慢性腸炎、胃痙攣、胃擴張、消化不良、腸鳴、腹部脹痛。
- 水液代謝異常:水腫病,尤其屬脾腎陽虛者。
- 小兒病症:小兒驚癇、一切痙攣。
- 疝氣疼痛:寒疝腹痛,氣滯所致之疝痛。
刺灸方法
- 針刺:直刺0.5-1寸(臍中神闕穴禁針,僅灸)。
- 艾灸:
- 艾炷灸:每穴5-7壯。
- 艾條灸:每穴溫和灸10-20分鐘。
中醫理論探討
臍中四邊穴的治療原理基於以下中醫理論:
- 神闕樞紐作用:神闕穴為先天之氣所存,與脾胃後天之本相應,灸之可溫補元陽,調和脾胃。
- 局部取穴效應:穴位分布於任脈與足陽明胃經之間,能直接調理中焦氣機,緩解脘腹痞滿。
- 經絡聯屬:臍上穴位近於水分穴,可利水滲濕;臍下穴位近於陰交穴,能溫下焦、散寒凝。
此穴組臨床多用於虛寒性病症,配合灸法則療效更著,體現中醫「寒者溫之」的治療原則。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