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騎馬漏」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騎馬漏

騎馬漏為中醫外科病名,屬肛漏(肛瘻)之一類,特指其外口位於會陰部之漏症。此症見載於王芳林《臨床實用痔漏學》,亦稱「海底漏」,因漏管走向及病灶位置特殊而得名。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騎馬漏多因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所致。其成因可追溯於以下幾端:

  1. 飲食不節:過食辛辣厚味,釀生濕熱,下注肛腸,腐蝕血肉成漏。
  2. 外感邪毒:濕熱毒邪侵襲肛門,蘊結化膿,潰後成瘻。
  3. 正虛不固:久病體弱,氣血不足,餘毒未清,瘡口難斂,遂成漏管。

臨床表現

騎馬漏之特徵為肛周或會陰部見外口,時有膿血滲出,局部腫痛,或伴瘙癢。漏管多迂曲複雜,可深達肌肉層,甚則與直腸相通。患者常於騎坐時疼痛加劇,故名「騎馬漏」。

辨證分型

依中醫理論,此症可分為以下證型:

  1. 濕熱蘊結證:外口紅腫灼痛,膿液稠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2. 氣血兩虛證:瘡口晦暗,膿水清稀,久不癒合,伴面色萎黃,舌淡脈細。

治療原則

中醫治騎馬漏,以「消、托、補」為綱,根據證型施治:

  • 濕熱證:清熱解毒、利濕排膿,方用萆薢滲濕湯五味消毒飲加減。
  • 氣血虛證:補益氣血、托毒生肌,方選十全大補湯托裏消毒散
    外治法則重視掛線療法切開引流,以祛除腐穢、暢通漏管。

古籍考據

此症與《外科正宗》所述「海底癰」相關,陳實功言:「海底穴乃任脈所過,濕熱積聚,潰後成漏。」清代《醫宗金鑒》亦載會陰部漏症,強調「膿成宜速刺,遲則深漏難痊」。

騎馬漏為肛漏中病情較重者,需辨明虛實,內外合治,方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