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騎馬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騎馬癰

騎馬癰,又稱懸癰,為中醫外科病名,首載於明代醫籍《仁術便覽》卷四。此症屬癰疽之一,多發於會陰部位,因形狀如馬鞍,故名「騎馬癰」。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騎馬癰多因濕熱下注毒火蘊結所致。其發病與以下因素相關:

  1. 飲食不節:過食辛辣厚味,釀生濕熱,流注下焦。
  2. 外感邪毒:濕熱之邪侵襲經絡,氣血壅滯,化腐成膿。
  3. 情志失調:肝氣鬱結,久而化火,下迫陰部,蘊結成癰。

臨床表現

騎馬癰初起時,患處腫脹疼痛,局部皮膚紅熱,逐漸形成硬結,繼而化膿潰破。嚴重者可伴隨:

  • 發熱惡寒
  • 小便赤澀
  • 大便秘結
  • 舌紅苔黃膩
  • 脈滑數或弦數

證型分類

根據病機不同,可分為以下證型:

  1. 濕熱下注證:局部紅腫熱痛明顯,膿液黃稠,伴小便短赤,治宜清熱利濕解毒。
  2. 氣滯血瘀證:腫塊堅硬,疼痛劇烈,色暗紅,治宜行氣活血、散結消腫。
  3. 陰虛火旺證:潰後久不收口,膿液清稀,伴口乾咽燥,治宜滋陰降火。

治法與方藥

中醫治療騎馬癰以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為主,依證型選方:

  • 濕熱下注: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或五味消毒飲黃連解毒湯
  • 氣滯血瘀:選用仙方活命飲加減,以行氣活血、托毒外出。
  • 陰虛火旺:宜服知柏地黃丸,配合外用生肌散促進癒合。

外治法

  1. 初起未潰:可外敷金黃散玉露散以清熱消腫。
  2. 成膿期:切開排膿,引流毒邪。
  3. 潰後期:以九一丹提膿祛腐,後期改用生肌玉紅膏收口。

騎馬癰屬外科重症,若失治誤治,恐致毒邪內陷,故歷代醫家強調早期辨證施治,以遏其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