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騎竹馬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騎竹馬穴
定位與取穴
騎竹馬穴為經外奇穴,首載於南宋醫家聞人耆年所著之《備急灸法》。其定位方法特殊,需以繩量取患者肘橫紋至中指尖之長度(即「同身寸」),隨後令患者跨坐於竹竿上,挺直背部,由兩人抬扛竹竿,使足尖離地約一寸。此時以繩之一端置於尾骨尖(長強穴),沿脊柱直上,至繩盡處標記,再向兩側各旁開一同身寸,即為騎竹馬穴。此穴約位於第十胸椎(T10)棘突旁開一寸處,與膀胱經之膽俞穴位置相近。
主治病症
騎竹馬穴為古代治療外科癰疽之要穴,主要適用於以下病症:
- 癰疽瘡瘍:如發背(背部癰腫)、腦疽(後頸部癰瘡)、腸癰(闌尾炎)等化膿性感染。
- 風癉腫瘤:泛指風邪熱毒所致之腫塊或無名腫毒。
- 惡核瘰癧:類似於淋巴結結核或結核性淋巴炎。
- 四肢下部癰疽疔瘡:下肢或足部之化膿性病變。
- 牙痛:尤以風火牙痛或胃熱上攻所致者為宜。
操作方法
傳統以艾炷灸為主,灸3至7壯,亦可採用溫灸或隔薑灸法。因穴位靠近脊柱,施灸時需注意火力控制,避免灼傷皮膚。
學理探討
騎竹馬穴雖屬經外奇穴,但其位置鄰近膀胱經之膽俞穴,膽經主疏泄,與肝相表裡,故能調節氣血、清熱解毒。此外,第十胸椎對應中焦脾胃區域,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灸此穴可扶正祛邪,助排膿生肌。古代醫家認為,此穴取法結合「竹馬」姿勢,能牽引背部經氣,疏通督脈與膀胱經之壅滯,從而發揮療效。
現代應用
現代臨床較少使用此穴,然對於頑固性癤腫或慢性炎症,仍可作為輔助療法。其定位原理體現中醫「同身寸」與「體位取穴」之特色,值得進一步研究。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