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蠐螬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蠐螬灸為中醫傳統灸法中間接灸之一種,首見於清代《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其法取金龜子幼蟲蠐螬入藥,配合艾灸溫熱之力,專治頑固性外科疾患。
蠐螬性味咸溫,入肝經血分,《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具有破瘀血、散結滯、通經隧之效。其體液含蛋白分解酶,能溶解壞死組織,此特性與中醫「祛腐生新」理論相合。操作時取活體蠐螬,剪去首尾,直接覆於瘡面,上置艾炷施灸。每灸七壯更換一蟲,七日為一療程,古籍載「不過七枚,無不效者」,體現中醫「七數」周期治療思想。
此灸法適應證包括:
- 疳瘻瘡(慢性潰瘍)
- 漏管(瘻管)
- 惡瘡久不收口
- 陰疽結核
其作用機理有三:
一者蠐螬蟲體直接作用於病灶,分泌物質軟堅化腐;二者艾火溫通經脈,助藥力透達;三者蟲藥與灸法協同,共奏「以毒攻毒」之效。清代外科醫家吳謙特別指出,此法當用於「諸藥不驗者」,體現中醫「奇病用奇法」的治療智慧。
現代研究發現,蠐螬體內含有的抗菌肽與生長因子,與艾灸的免疫調節作用相輔相成。此療法融合中醫「蟲類搜剔」與「灸法溫通」兩大理法特色,為外科頑疾提供獨特治療思路。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