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蠐螬漏」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蠐螬漏
蠐螬漏為中醫古籍所載之頸部漏病,屬外科瘡瘍範疇,首見於《諸病源候論》卷三十四。此病多因情志失調,悲思憂慮過度,導致氣機鬱滯,痰濁凝結而成。
病因病機
蠐螬漏之形成,主要與肝鬱氣滯、痰凝血瘀有關。情志不遂,肝氣鬱結,久則化火,灼津為痰;或思慮傷脾,脾失健運,濕聚成痰。痰氣互結,阻於頸項經絡,遂成核塊。若日久不散,熱毒蘊結,血肉腐敗,則潰破成漏。
臨床表現
初起頸項生核,形如棗核,質地堅硬,推之可移,局部或有寒熱之感。患者常伴胸脅脹滿、情緒抑鬱等肝鬱症狀。若遷延不癒,核塊漸大,與周圍組織粘連,終至破潰,形成竇道,時流膿水,疼痛搔癢,纏綿難癒。
辨證論治
-
肝鬱痰凝證
- 主症:頸核初起,脹痛不適,情志抑鬱,胸脅脹滿。
- 治法:疏肝解鬱,化痰散結。
- 方藥:玄參散加減(玄參、貝母、牡蠣、夏枯草等)。
-
痰熱蘊結證
- 主症:核塊腫大,局部紅熱,或伴發熱。
- 治法:清熱化痰,軟堅散結。
- 方藥:消瘰丸合黃連解毒湯加減。
-
氣血兩虛證
- 主症:漏口久不癒合,膿水清稀,面色萎黃。
- 治法:益氣養血,托毒生肌。
- 方藥:托裡消毒散加減。
外治方法
- 未潰期:可用沖和膏外敷,或隔蒜灸以促其消散。
- 已潰期:以九一丹提膿祛腐,膿盡後用生肌散收口。
- 漏管形成:可考慮掛線療法或手術切除。
古籍論述
《諸病源候論》指出:「蠐螬漏者,由憂思恚怒,氣結所生。」強調情志因素在發病中的重要性。《外科正宗》亦載:「鬱怒傷肝,致血虛氣滯,結為核塊。」說明此病與肝之關係密切。
蠐螬漏相當於現代醫學之頸淋巴結核潰瘍形成竇管者,其治療需內外兼施,標本同治,尤重調暢情志,以杜復發之源。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