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鬾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鬾病

鬾病,又稱「繼病」,首見於唐代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此病名源自古代中醫對小兒疾病的觀察,尤其指小兒因體質虛弱或外邪侵襲而引發的慢性病證,其特點為病程纏綿、反覆發作,或由他病遷延不愈而繼發。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鬾病的形成與以下因素相關:

  1. 正氣不足: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若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調養失宜,易致正氣虛弱,難以抵禦外邪。
  2. 外邪留戀: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侵襲後,若未及時透解,邪氣內伏,久則耗傷氣血,轉為慢性病變。
  3. 飲食勞傷:哺乳不節或飲食積滯,損傷脾胃,運化失常,氣血生化不足,進一步加重體虛。

臨床表現

鬾病患兒常見症狀包括:

  • 形體消瘦,面色萎黃或蒼白
  • 精神不振,易疲乏,或煩躁不安
  • 食欲不佳,腹脹便溏
  • 低熱起伏,或見盜汗、夜啼
  • 病程較長,症狀時輕時重

辨證論治

中醫治療鬾病以「扶正祛邪」為原則,根據具體證型選方用藥:

  1. 脾胃虛弱證:以健脾益氣為主,方如參苓白朮散加減。
  2. 氣陰兩虛證:宜益氣養陰,方選生脈散六味地黃丸
  3. 餘邪未清證:若兼見低熱、咳嗽等,可酌加青蒿鱉甲湯以透解伏邪。

歷史淵源

《備急千金要方》將鬾病歸於小兒病範疇,後世醫家如《幼科發揮》等進一步闡述其與「疳病」「勞病」的關聯,認為三者皆屬虛損類疾病,但鬾病更強調「繼發性」與「遷延性」的特徵。

鬾病一詞雖現代臨床較少沿用,但其病理概念仍體現中醫對慢性虛損病的深刻認識,尤其對小兒體質調護具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