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鬾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鬾乳

鬾乳,出自《證治準繩·幼科》,為中醫兒科病證名,又稱「繼病」。此病多見於嬰幼兒,與哺乳及母體健康密切相關,屬古代醫家對小兒特殊病候的觀察與歸納。

病因病機
鬾乳之成因,主要與乳母氣血失調或病後哺乳有關。若乳母氣血虛弱、情志鬱結,或罹患熱病、瘰癧等疾,其乳汁可能蘊含病氣,嬰兒吮食後,病氣隨乳傳入,導致發病。此外,小兒脾胃嬌弱,運化不及,若乳食不節,亦可誘發此證。

臨床表現
患兒常見形體消瘦、面色萎黃、精神不振,或見潮熱、盜汗、腹脹泄瀉等症。部分患兒可能出現皮膚瘡疹或瘰癧結核,與乳母病邪相應。古醫籍記載,此病具有「相繼傳染」之特點,故稱「繼病」。

治法與方藥
歷代醫家主張以調理乳母為主,兼治嬰兒。若乳母氣血虧虛,宜用八珍湯補益氣血;若乳母情志不舒,可投逍遙散疏肝解鬱。對於患兒,則以健脾消積為要,如參苓白朮散加減,或選用肥兒丸調理脾胃。若見熱象,可佐以清熱之品,如柴胡清肝飲

古籍考證
《證治準繩》將鬾乳歸於「幼科」門,強調其與哺乳關聯;《幼幼集成》進一步闡述「母病及子」之理,指出乳母需「先調其源,後治其標」。此類記載反映中醫「母子同治」的整體觀,亦體現對嬰兒病因的獨特認識。

鬾乳一證,雖現代醫學無直接對應病名,然其理論基礎與「母乳營養傳遞」、「母子免疫互動」等概念隱有相通,可視為中醫對早期嬰兒健康問題的細緻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