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吃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吃忒

吃忒,又稱「呃逆」或「咳逆噦」,為中醫常見病症名,指氣逆上衝,喉間呃呃有聲,聲短而頻,難以自控之症。《儒門事親·治病百法·咳逆》載:「咳逆,俗呼曰吃忒。」此症多因胃氣上逆,或臟腑氣機失調所致,與現代醫學所稱之「打嗝」(hiccups)相似,然中醫更注重其內在病機辨證。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吃忒主要與胃、肺、肝、腎等臟腑功能失調相關:

  1. 胃氣上逆: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或辛辣,損傷胃氣,導致胃失和降,氣逆動膈而發。
  2. 肝氣犯胃:情志不遂,肝鬱化火,橫逆犯胃,使胃氣上衝。
  3. 肺氣不宣:外感邪氣或痰濕阻肺,肺失肅降,影響膈肌升降。
  4. 腎氣不納:久病或年老體虛,腎不納氣,氣逆上衝。

證型分類

根據臨床表現,吃忒可分為以下常見證型:

  • 胃寒證:呃聲沉緩,得熱則減,舌淡苔白,脈遲。
  • 胃熱證:呃聲洪亮,口臭煩渴,舌紅苔黃,脈滑數。
  • 氣滯證:呃逆連聲,胸脅脹滿,情緒波動時加重,脈弦。
  • 虛證:呃聲低弱,氣短乏力,脈細弱,多見於久病體虛者。

治療原則

中醫治療吃忒以調和氣機、降逆止呃為主,依證型選用相應治法:

  • 溫中散寒:如丁香散加減,適用於胃寒證。
  • 清胃泄熱:如竹葉石膏湯,適用於胃熱證。
  • 疏肝和胃:如柴胡疏肝散,適用於氣滯證。
  • 補益脾腎:如旋覆代赭湯,適用於虛證。

此外,針灸療法亦常應用,取穴如內關、足三里、膈俞等,以通調氣機。古籍《靈樞·口問》提及:「穀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說明其病機與氣機逆亂密切相關。

吃忒雖多屬輕症,然若久呃不止,或見於重病之後,需詳辨其本,以防變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