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綦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綦針
綦針,原為古代縫製衣帛所用的長針,後被中醫吸收並改良為針灸工具之一。《靈樞·九針論》記載:「八曰長針,取法於綦針。」說明中醫九針中的「長針」即仿照綦針的形制而來。
形制與特點
綦針的特點在於其細長而鋒利的針身,適合深刺與遠端透刺。古代綦針多用於縫紉,其材質可能為金屬或骨質;而中醫所採用的長針,則以金屬鍛造,針體較一般毫針更長,可達七寸(約23公分)以上,適用於治療深層病灶或肌肉豐厚處的病症。
中醫應用
在《黃帝內經》中,長針(綦針)被歸類為「九針」之一,主要用於祛除深邪遠痹,如風濕痺痛、經絡阻滯等慢性疾病。其長度優勢使針氣能直達病所,疏通深部經絡氣血,尤其適合治療「痺證」或「筋脈拘急」等症。
理論依據
中醫認為,長針的運用符合「深納而久留」的刺法原則,能引導氣血貫通較遠的經絡,調和陰陽。《靈樞·官針》提到:「病深遠者,必先按而久留之。」長針的深刺特性,正對應此類需長時間留針或透刺的病症。
與其他針具的區別
相較於短針(如毫針),綦針所衍生的長針更強調「透刺法」與「深刺法」,例如環跳穴或秩邊穴等深層穴位,需借助長針方能有效刺激。此外,長針亦可用於「透穴刺法」,即一針穿透多個穴位或經絡,以增強疏通效果。
綜觀之,綦針作為古代工藝與中醫理論結合的產物,其形制與應用展現了中醫「因地制宜,因器施術」的治療智慧,至今仍在特定針灸流派中保留其價值。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