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蜞蜍著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蜞蜍著人
病名,指因水蛭或石蛭咬傷所致之病症,見載於《諸病源候論》卷三十六,屬中醫外科範疇,亦稱「蛭食」。此症多發於濕熱沼澤或溪澗之地,蟲體吸附人體皮膚,吮吸血液,導致局部創傷。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蜞蜍著人乃濕熱蟲毒侵襲肌表所致。水蛭性喜陰濕,其體黏滑,善鑽竅吸血,咬傷後易使局部氣血瘀滯,兼挾濕毒,甚則化熱成瘡。
臨床表現
咬傷處初見紅腫疼痛,或見微小出血點,繼而瘙癢灼熱。若蟲體殘留皮內,可致潰爛流膿;若失治,濕毒內蘊,恐引發瘡瘍(慢性潰瘍)。
治法
傳統以外治法為主,古籍記載如下:
- 去蟲:先以鹽醋或煙油塗抹蟲體,使其鬆脫,不可強行拔除,以免口器斷留皮內。
- 解毒:蟲去後,以白礬水或蒲公英搗汁外敷,清熱解毒。
- 斂瘡:後期用黃連膏或生肌散調敷,促進癒合。
附論
《本草綱目》提及水蛭可入藥,然其活體咬傷則屬外邪為患,治法迥異。此症雖非重症,然濕毒纏綿,當及早處理,免貽後患。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