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蜞針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蜞針法

蜞針法為中醫外治法之一,係利用螞蝗(亦稱水蛭、螞蜞)吸吮膿血以治療瘡瘍癰疽之法。此法最早見於唐代《本草拾遺》,後世醫家沿用並發展,成為傳統外科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

原理與作用
螞蝗頭部具毒腺,吸吮時可分泌毒液,其成分含水蛭素(hirudin)等物質,具有抗凝血、活血化瘀之效,能使局部血液流通,促進膿毒外泄。中醫認為,瘡瘍多因氣血壅滯、熱毒蘊結所致,而蜞針法能直接吸出瘀血膿液,達到提毒外出、疏通經絡之目的。

操作方法
傳統操作時,取活體大螞蝗一條,置入筆管或竹筒內,將管口對準瘡瘍患處,使螞蝗吸附於癰疽表面,自然吮吸膿血。若瘡面較大或膿毒較深,可更換三至四條螞蝗,以確保充分吸淨惡血。吸畢後,以淡鹽水或藥汁輕拭傷口,再敷以清熱解毒之外用藥膏,如金黃散玉露膏,以助餘毒消散。

臨床應用
蜞針法主要適用於陽證瘡瘍,如癰疽初起、局部紅腫熱痛、膿成未潰者。其特點在於能直接祛除瘀滯,避免過度切開引流所致的气血耗傷。此外,古代醫家亦用於治療丹毒蛇蟲咬傷等熱毒壅盛之症。

現代發展
當代中醫外科結合無菌技術,改良傳統蜞針法,或使用人工培育之醫用水蛭,以降低感染風險。水蛭唾液中的活性成分更被研究用於微循環障礙血栓性疾病的輔助治療,體現中醫「異病同治」之思維。

蜞針法展現中醫「以蟲治毒」的獨特智慧,其機理與現代藥理相契合,至今仍為外科療法中的特殊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