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豈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豈刺
豈刺,為中醫針刺手法之一,首載於《靈樞·官針》,屬「九刺」範疇,又稱「關刺」。此法專用於治療筋痹(筋脈拘急、屈伸不利之症),其操作特點為直刺患處筋腱之附著點,或關節周圍之筋肉結聚處,以達疏筋通絡之效。
理論依據
《靈樞·官針》明言:「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所謂「盡筋」,即指筋肉與骨節連接之處。中醫認為,筋痹多因風寒濕邪侵襲,或氣血瘀滯,致使筋脈失養,而豈刺透過直接刺激筋腱附著點,可激發局部經氣,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筋脈拘攣。
操作要領
- 選穴定位:以患處關節周邊或筋肉起止點為主要施術部位,如膝關節之犢鼻穴、肘關節之曲池穴附近筋結處。
- 針刺手法:進針時需垂直刺入,深達筋膜層,得氣後行小幅捻轉,以患者覺酸脹為度,忌大幅提插以免損傷筋絡。
- 配伍應用:常配合「恢刺」(鬆解筋肉拘急)或溫針法,以增強散寒舒筋之效。
臨床應用
豈刺多用於治療西醫學中之肌腱炎、韌帶損傷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病變,如網球肘、肩周炎等,尤適於痛點固定、按壓加劇之證型。其效機在於通過針刺調節局部營衛氣血,改善「不通則痛」之病理狀態。
此刺法體現中醫「以痛為腧」「刺筋調氣」的治療思想,後世《針灸甲乙經》等典籍亦承襲其理,進一步發展為筋病針刺之重要技法。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