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起罐」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起罐

起罐為拔罐療法中的重要步驟,指在拔罐完成後,將吸附於體表的火罐移除的過程。此操作需謹慎進行,以確保療效並避免對皮膚造成不必要的刺激。

在傳統中醫理論中,拔罐通過負壓作用刺激經絡與腧穴,達到行氣活血、祛風散寒、消腫止痛等效果。起罐時,需先以手指輕按罐口邊緣的皮膚,使局部肌肉鬆弛,再以另一手將罐體微微傾斜,形成一微小孔隙,讓外界空氣緩緩進入罐內,破壞負壓狀態,火罐便自然鬆脫。此手法能減輕因突然釋放壓力而產生的不適感,並保護皮膚免受拉扯損傷。

從中醫角度而言,起罐後的皮膚反應(如罐印顏色、深淺等)可作為辨證參考。例如,罐印紫暗多提示氣滯血瘀,罐印鮮紅則可能反映熱邪或陰虛火旺。此外,起罐後若局部出現細密水珠,常與體內濕氣過重有關,此為拔罐祛濕作用的表現。

起罐的時機亦需配合治療目的。一般而言,留罐時間約為5至15分鐘,但若為實證、熱證或急症,可適當縮短時間;虛證或寒證則可稍延長。起罐後,局部腠理開泄,需注意避風防寒,以免外邪乘虛而入。

此技術雖看似簡單,實則蘊含中醫「緩急有序、剛柔相濟」的治療原則,體現了對人體氣血運行與皮膚腠理的細緻調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