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起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起亟

「起亟」為中醫經典術語,意指陰精迅速向上、向外輸布以應對機體需求的過程。「亟」本義為急迫、迅速,於《素問·生氣通天論》明確載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此句揭示陰陽動態協調之關鍵:陰主藏精,卻非靜止不動,而能適時「起亟」以支援陽氣;陽氣則主外衛,固護肌表。二者相濟,維繫生命活動。

理論內涵

  1. 陰精的動態特性
    陰精雖主靜、主藏,然其「起亟」功能展現「靜中有動」之特質。當人體需應對外邪、勞作或氣血調節時,陰精能迅速化生為氣血津液,輸布至所需部位。此過程體現「陰為陽之基」的理論,如《類經》所言:「陰精內蓄,則陽氣外昌。」
  2. 與陽氣的協同關係
    「起亟」與「衛外」為陰陽互根的具體表現。陽氣固護於外,需陰精不斷供給;陰精之輸布(起亟),又賴陽氣推動。二者如環無端,形成《內經》所謂「陰平陽秘」之態。若陰精虧耗,起亟無力,則陽失濡養而衛外不固,易見虛熱、自汗等症。
  3. 與經絡氣化的關聯
    三陰經(太陰、少陰、厥陰)主藏精,而精氣通過經絡「起亟」至陽經(如太陽、陽明),轉化為衛氣、營氣。此機制解釋了《靈樞·營衛生會》中「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的物質基礎,亦與「少陰為樞」之說相通,強調陰經樞轉精氣的功能。

臨床意義

  • 虛勞證治:陰虛者常見疲乏、燥熱,實因陰精虧少,起亟失職,陽氣失濟。治法當以填精為主,佐以通陽,如左歸丸配伍少量桂枝。
  • 外感病機:外邪初犯,若其人陰精充足,起亟迅捷,則邪易從表解;反之,陰虧者易邪陷化熱,故溫病學派重視「存陰」以托邪外出。

此概念亦反映於「精化氣」「血為氣母」等理論,凸顯中醫對物質與功能轉化的深刻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