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起居有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起居有常
定義與淵源
「起居有常」為中醫養生核心術語,意指日常生活規律須符合人體生理節律與自然法則,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此概念貫穿中醫「天人相應」理論,強調人體氣血運行、臟腑功能與晝夜四時變化緊密相連,為歷代醫家延年益壽之根本準則。
中醫理論內涵
- 作息有時
中醫將一日分為十二時辰,對應十二經脈氣血流注。如子時(23:00-1:00)膽經當令,宜入眠以助膽氣生發;卯時(5:00-7:00)大腸經旺,適宜排便以順應陽氣升發。《靈樞·營衛生會》指出:「夜半為陰隴,日中為陽隴」,強調「晝精夜瞑」的作息規律,違逆則易致「衛氣運行失常」,引發失眠或倦怠。 - 活動中節
「常」字不僅指規律,更含「節度」之意。《千金要方》言:「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主張動靜平衡。過勞耗氣,過逸滯氣,如久視傷血、久臥傷氣,需依《內經》「五勞所傷」理論調節日常活動強度與時間。 - 勞逸適度
中醫將勞逸分為「形勞」與「神勞」。形勞過度則傷筋脈,如《素問·舉痛論》云「勞則氣耗」;神勞過度(如思慮、熬夜)暗耗陰血,易致心脾兩虛。理想狀態如《類經》所述:「起居有常者,動靜合宜也。」 - 順應天時
四季起居調攝各有法度:春夏季夜臥早起以應陽氣升發,秋季早臥早起斂陽養陰,冬季早臥晚起避寒就溫。此與《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相呼應,體現「因時養生」的整體觀。
生理機制與現代詮釋
從中醫「陰陽消長」論,起居有常實為調和人體陰陽二氣。現代研究亦證實,規律作息能穩定「生物鐘」(近似中醫「衛氣循行」),影響褪黑激素分泌與自主神經調節。若長期紊亂,可能導致「晝夜節律失調」,與中醫「陽不入陰」之失眠機理相通。
經典文獻佐證
- 《養性延命錄》:「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調和,勿妄過度。」
- 《老老恆言》:「起居有常,則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此概念不僅是生活規範,更是中醫「治未病」思想的重要實踐,透過規律起居維繫「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